猩红热是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。其基本症状是发热并伴有红色皮疹,如果早期治疗,预后良好,但严重的症状会导致并发症,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,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。
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,根据猩红热疫情的周期性特点,近年来猩红热疫情高发,报告发病率高。预防措施应着重于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,从而减少发病率和传播。
猩红热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3-8岁的儿童身上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,猩红热的发病年龄主要是3-8岁,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从母亲那里获得被动免疫,很少发病。由于易感人群集中,猩红热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。
根据广东省卫生厅的传染病发病公报,今年前5个月广东发生了483例猩红热病例,是去年同期(76例)的6倍多,是去年全年全省报告病例数(243例)的近两倍。然而,CDC专家说,与手足口病相比,猩红热的发病率较低,而且治疗效果较好。
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主任邓力说,猩红热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身体的反应性而有所不同,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较轻。轻度病例实际上非常好治,预后良好,甚至不需要住院治疗,只需在家隔离。但是,严重的猩红热容易出现并发症,如急性肾炎、风湿热、心肌炎等。
一般来说,猩红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四个阶段---
1. 潜伏期。最短为1天,最长为12天,通常为2-5天,在此期间,细菌在鼻咽部大量繁殖。
2. 前驱期:1天左右,表现为突发寒战,发热38℃-40℃,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咽痛,扁桃体红肿,局部有灰白色点状渗出物,颈部淋巴结肿大,有压痛。幼儿和儿童发病时可出现抽搐或谵妄。
3、皮疹期。多数在发病后12-36小时内出现皮疹,但也可延至两天后。
4. 恢复期。发病第一周末开始出现皮肤脱屑,脱屑是猩红热的特征症状之一。如果皮疹旺盛,则剥落很多(90%的病人有剥落现象),面部和颈部有细小的剥落,躯干和四肢有小的鳞屑,手掌和脚掌有大的剥落,大约2-4周后完成,没有色素沉着。如果早期正确治疗,皮疹很轻,可以没有明显的剥落。
高烧或出疹子时要及时就医
邓力说,猩红热很容易识别,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能推测出来,比如猩红热患儿的喉咙有明显的红肿和疼痛,一昼夜内出现的典型皮疹呈现红色点状皮疹和鸡皮状皮疹。
疾控中心表示,根据近几年的流行周期性,2011年是猩红热流行的高发年。目前还没有预防猩红热的疫苗,但由于易感人群比较集中,且疫情多发生在托儿所和小学,专家提醒,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和环境卫生,以减少发病率和传播。
在疾病高发季节,特别是周边地区出现猩红热时,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,一旦发现孩子发烧或出现皮疹,应及时送医院诊断和治疗。一般来说,猩红热的初步症状往往包括突然发冷、发烧38℃-40℃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喉咙痛、扁桃体红肿等。
隔离和治疗,避免相互传染
专家强调早期和彻底治疗的重要性,以防止并发症。患有猩红热的儿童应卧床休息,住院治疗或在家中隔离,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。抗生素治疗也必须适量进行,通常只有在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,当孩子不再具有一般传染性时,才能解除隔离。
在家隔离时,应经常开窗通风。如果体温超过40℃,伴有头痛、抽搐、呕吐、严重的扁桃体炎,甚至合并败血症症状,就可能发生休克,风险很大。
患儿康复后,应进行彻底消毒,玩具、衣物等要用肥皂水或来苏儿擦洗一遍,不能擦洗的可在室外暴晒l-2小时。
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。它的特点是发病迅速、发热、咽痛、弥漫性皮疹和随后的脱皮。感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者,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。猩红热在中国被列为B类传染病,是重点监测的儿童常见传染病。